特色小鎮發展模式解讀
2021-12-01 15:49:48 ()次瀏覽
在一些新農村的建設過程中,由于缺乏工業發展甚至削弱了工業發展的條件,農民陷入了新的困境。可以說,特色小鎮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工業支持,那么如何發展農村產業呢?
一 產業興旺要走鄉村經濟多元化的道路
說到工業繁榮,有農村生活經驗的人自然會想到農村春節期間家家戶戶喜歡張貼的兩個橫幅:五谷豐登、六畜繁榮,反映了農村生產內容的豐富性和多樣性。農村生產類型豐富多樣,種植業和水產養殖業多樣化;有豐富多彩的農村手工業;有田間農業生產,有房屋前后種瓜種豆的庭院經濟;還有現代社會發展形成的農村休閑度假等新型產業類型。農村產業的經營實體也是多元化的,包括以農民為主體的產業類型,以合作社、農業企業和外資為主體的產業。從農民自身需求出發,多業并舉、相互促進、相互融合是農村產業繁榮的重要特征。農村經濟多元化至少有三個優勢:
1滿足農民多樣化的需求
農民應該吃全谷物,消費肉、蛋、奶和新鮮蔬菜,其中大多數可以自給自足。正是多元化的種植和養殖滿足了農民多樣化的需求,維持了去貨幣化的消費模式。雖然農民的貨幣收入不高,但并沒有降低生活質量,這是由于這種自給自足的福利。
2鄉村經濟多元化有利于降低市場風險和自然風險
曾經有人想促進農村生產的專業化,一個村莊生產一種東西,進入市場后獲得貨幣收入,生活所需的農產品都是從市場上購買的。這樣既能獲得規模效益,又能繁榮市場。這個想法受到了現實的打擊。第一,市場風險。農民生產的產品不能通過市場獲得預期的現金收入,也不能直接消費以滿足生活需求,導致農民生活陷入困境。
二是自然風險,專業種植養殖難以避免自然風險,遇到自然災害容易全軍覆沒。因此,農民明白東方不亮,西方亮的道理,多元化農業可以降低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鑒于農民經營規模的限制,一個理想的選擇是農民的專業化和村莊經濟的多元化構成的嵌入式產業類型,即基于農民專業化的農村多元化經濟結構。每個農民都有一個優勢產品,農民之間形成互補、相互依存的關系,構成整個農村產業的多元化。
3鄉村經濟多元化有利于充分利用鄉村資源
農村資源包括農村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和文化資源,以及農村空間資源和人力資源。在自然資源方面,不僅可以成為工業資源,還可以成為野生動植物和當地物種的經濟增長點。
著名的臺灣省桃米村是由于發現了村里豐富的自然資源而振興起來的。各種青蛙、蜻蜓、鳥類和各種濕地生態植物已經成為桃米村生態休閑和度假的寶貴資源。社會文化資源的經濟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興趣。和諧的人際關系、健康的生活方式、豐富的民俗和地方文化不僅可以賦予當地特色農產品文化內涵,還可以成為市民休閑度假的目標吸引力。
多元化的農村經濟更容易充分利用人力資源。多元化的農村經濟不僅可以將一些勞動力整合為零,還可以使一些工作積累更少,實現農村勞動力的充分合理利用。多元化的農村經濟可以充分利用農村空間。作者經常使用農舍來解釋這個問題。農舍不僅是農民的生活空間,也是重要的生產空間。在房屋前后種植瓜類和豆類,發展家庭水產養殖、編織、紡織、食品生產、木工等家庭手工業。農舍還具有儲存農具和農產品的儲存功能,為農業生產提供保障條件。農舍也是現代農村產業融合的重要空間。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振興傳統工藝,培育一批家庭工廠、手工作坊、農村車間,與農村休閑度假一起形成農村多元化經濟。
二產業興旺要發展鄉村特色產業
從理論上講,一個國家有兩種農業,一種是政府農業,一種是農民農業。前者追求的是一個國家的農業安全,本質上體現在公共產品上。政府對農產品的要求是追求充足的數量、低廉的價格和質量安全,因為糧食安全標志著一個國家的任何人都可以隨時買得起和足夠的農產品。
因此,基本農產品的基本條件是窮人買得起和買得起。這就是為什么有米袋和菜籃子項目。政府追求的是農產品的巨大豐富性,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換句話說,適當的過剩是政府希望的。但是,這樣的目標往往會傷害農民,因為農民的農業首先考慮的是增加收入。過剩的生產導致低谷傷害農民,增產不增收。因此,為了保證國家農業安全,政府必須協調農民利益與農業生產的關系。只有保護農民的基本利益,防止農民遭受損失,農業才能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因此,農業保護和農業補貼已經成為國家農業體系的重要選擇。有些人忽視農業的基本特征,不了解農業發展的規律,主張將農業和農民完全推向市場。這不僅理論上說不通,一般農業在實踐中也不可操作。由于農業的生命性、季節性和周期性特征,任何市場反應都是滯后的,根據市場反應調整產業結構也是滯后的。農村振興條件下的農業,除了政府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外,發展以農民為主體、組織起來的農業、特色農業和綜合農業是農民的理想選擇。其中,發展特色農業是農村工業繁榮的必然要求。
經常看到一些特色農業失敗的案例,其實并不是什么意義上的特色。白菜花變成綠菜花,圓西瓜變成方西瓜,在全世界推廣種植瑪卡,并不是什么意義上的特色。對新品種、新技術作為特色農業的理解,是對特色農業缺乏理解的表現。特色農業是指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憑借獨特的資源條件,形成具有獨特產品質量和特定消費市場的特殊農業類型。特色農業是天時地利人和農業生產的具體體現。不可替代和復制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1特色農業主要表現為地域特色
因其地域、產量等原因,產品質量無法保證,或成本過高,使本種在特定地區保持了獨特的優勢。具體說來,發展特色農業應突出三大特點:
第一,突出環境特色。通過發展有機、綠色農產品,綠水青山,才能達到金山銀山的目標。有些地方自然環境優越,污染少,無污染,有發展有機、綠色農產品的先天條件。
第二,突出物種資源特色。特殊的地理環境已成為豐富的珍寶、野生的、稀有的、邊境的、特色農業的寶庫。這些資源是不可復制和不可替代的,是特色農業的重要基礎。許多地理標志產品都是基于特殊的物種資源。
第三,突出氣候特色。獨特的氣候特征,既造就特色種,又形成特色產業類型。溝谷熱、壩區暖流、山地涼、高山寒帶等立體氣候,已形成多種地區性農產品優勢。天氣特征不僅能生產特色農產品,而且還能通過氣候差、季節差獲取市場空間。具有盲目性的產業結構調整,往往是將一種想當然的品種帶到各處進行復制,只會帶來大范圍的風險和損失。
2特色農業還表現為文化特色
特色文化融入特色農業,形成了桑蠶文化、茶文化、葡萄酒文化、意大利面食文化、桃文化、梨文化等獨特的農業特色產品。此外,還有稻魚共作生態文化、循環農業文化、旱作文化、水田文化、梯田文化等農業體系和農業景觀文化,可以成為特色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民族地區,特色農業也表現為民族文化,如民族紡織、印染、特色工藝等。這些特色產業具有很強的地方性或民族性,不能在任何地方復制,因此具有不可替代的特點。
3如何做好特色農業
以前我們發展農村產業有一個誤區,就是不顧客觀條件盲目強調做大做強,過于注重量的增長。結果產量上升,質量下降,導致產品過剩。低谷傷害農民是農民增收困難的重要原因之一。發展特色產業,要遵循做精做強的原則,在特字上下功夫,不要盲目擴大面積和產量,要少而精、精而強,不要靠數量取勝,量和特色取勝,符合國家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方向和農民增收的需要。
三產業興旺要發展融合產業
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部署:推進農村產業融合,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2018年,一號文件進一步明確,要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一體化發展體系。但是,需要討論和明確什么是農業融合,什么是融合,哪些業務實體融合。有些地方把獨立的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銷售者結合起來,把一個地區一、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稱為融合;有人認為,在工業園區從事農業加工業,延伸產業鏈就是融合;有人認為農業觀光和農村旅游的發展就是融合。
其實這些理解都包含了對產業融合片面理解的成分。產業融合的目的是把融合產業獲得的綜合利潤留給農民,讓農民增加收入,而不是排斥農民。所以首先要考慮產業融合的主體。農民、家庭農場和真正的合作社是產業融合的主體。基于合作社存在的問題,農民和家庭農場是最現實的產業融合主體。其他主體不具備實現融合效益和產業融合目標的基本條件。產業融合必須局限于村內,體現在農民主體之間。擴大第一產業,強化第二產業,做第三產業的口號,最多是產業銜接問題,與融合無關。
其次,要考慮融合什么。農產品的營養和安全,包括色、香、多樣化的農產品形式、品牌和文化,都是精神需求的重要方面。為了滿足消費者的多層次需求,農村產業必須向一體化產業發展。農業的多功能性正好可以滿足人們不同層次的精神需求。深入挖掘農業價值可以為農業產業融合提供依據。就農村產業融合路徑而言,主要有兩種方式可供選擇。
1農業產業鏈的延伸
農業產業鏈可以涵蓋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從農業產前的農業生產和技術開發到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社會化服務,再到產后的農產品儲存、深加工、運輸和銷售。根據經濟理論,產業鏈的延伸可以實現農業的增值增效。
農產品的價值并不總是隨著加工環節的增加而增加。種植西紅柿不需要加工成西紅柿醬再賣,種植蘋果也不一定是榨汁后才能增值。其實農業產業鏈的延伸長度不是看加工環節多少,而是看能否有效滿足最終消費者的需求。農家樂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它有一個有效的產業鏈延伸模式:從地面延伸到餐桌。除了傳統的農業產業鏈延伸維度業產業鏈延伸維度,另一方面是利用農業收獲發展農村手工業,如編織、刺繡、紡織、印染、雕刻等。手工業是農村經濟的重要方面,也是產業融合的重要內容,具有變廢為寶、循環利用的價值。
2農業與鄉村功能的擴展
農民收入長期徘徊,難以有效提高。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民只能獲得有限的農產品收入,而不能獲得農業多功能、農村價值的綜合收入。就農業而言,除了提供農產品的價值外,還具有保護水源、提供農業景觀、休閑和體驗的功能。農村作為相對城鎮的一元,其價值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不僅具有生活價值,還具有社會文化傳承價值。它是一個適合養生、養老和關愛的理想空間。農業和農村特殊功能的發現和利用,為休閑、度假、教育等新型一體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空間。特別是近年來,文化旅游農民的融合成為農村居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最近,人們提出了莊園經濟的概念,這是農業產業融合的新方向。需要注意的是,莊園經濟的目的是增加農民收入,培養農民綜合利用農業資源的素質和能力,從而激發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產業融合的主體應該是農民。在浙江,有一個叫何斯路的村莊。經過十年的發展,該村已經從低收入落后村發展成為著名的富裕村。其產業繁榮的重要內容之一是融合產業的發展。村里的傳統產業是糯米種植,家家戶戶都有釀米酒的傳統和技巧。隨著工業化的影響,農村正在衰落。如何振興農村,他們選擇從恢復糯米種植開始,鼓勵農民恢復釀酒,在村里舉辦一年一度的米酒節,帶動了農村旅游業的發展。如今,只有這一項給村民帶來了300多萬元的純收入。城市居民參加米酒節活動,品嘗米酒,到農村休閑、度假、體驗。該村產業不僅實現了產業鏈的延伸,而且實現了農業和農村功能的擴張,充分體現了農村的綜合價值。
四產業興旺要發展組織起來的產業
農民組織建設是現代農業的基礎,也是增加農民收入、維護農民利益的保障。什么樣的組織形式有利于農村產業的發展和農民利益的實現,是農村振興的前提。否則,我們努力發展的農村產業可能會背離發展的初衷。農民經濟組織建設應特別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1家庭經營是農業經營的基本形式
農民組織建設不僅是現代農業的基礎,也是增加農民收入和維護農民利益的保障。什么樣的組織形式有利于農村產業的發展和農民利益的實現,是農村振興的前提。否則,我們努力發展的農村產業可能會完全不同,偏離發展的初衷。農民經濟組織建設應特別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有的人把工業思維機械地套在農業上,片面了解農業現代化,把規模化、機械化、專業化、標準化等口號作為現代農業的標準。一些地區為了追求這些指標,否定農民經營的基本制度,強迫農民轉移耕地,資本下鄉圈地,要土地而排斥農民,把農民變成所謂的拿地租賺工資的農業工人。眾所周知,這些做法違背了農業的基本特征,不僅損害了國家的農業安全和農民的根本利益,也極大地挫傷了農業投資者的積極性。這種三傷之所以被認為是合理的,是因為對農業特點和農業發展規律的無知。
事實上,這些所謂的現代術語并不是現代農業的本質特征。現代農業強調現代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全面實施和現代農業組織的廣泛建立。到目前為止,農民管理確實存在許多問題。有些問題是由農民管理自身的缺陷造成的,更多的是由一些盲目的指揮和混亂違背農業特點造成的。大量現代和大規模的失敗不能歸因于經營者能力低,更不用說農民不合作,而是選擇了錯誤的農業道路。解決農業問題的正確途徑只能是基于農民管理的制度創新。
2家庭農場是未來現代農業的基本單位
在肯定農民經營適應性的同時,也必須看到小農民經營農業的弊端和問題。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離開農村進入城市。農村老齡化和農業兼業化日益嚴重,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和農民組織的發展遇到了許多障礙。因此,這些問題必須通過制度和機制的創新來解決,以鞏固現代農業的基礎。需要強調的是,解決農業問題不能以否定家庭經營為代價。否定家庭經營的任何所謂創新都是否定農業基本規律,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實施農村振興戰略的農業發展只能在堅持農民經營的基礎上實現。可以看出,農村人口城市化為農村規模農業提供了條件。通過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土地三權分離制度,將離開耕地家庭的承包土地轉讓給農民,使他們種植更多的土地,培育適度規模經營的家庭農場,作為我國現代農業的基本經營單位。
家庭農場是指以家庭勞動力為主要勞動力,以農業經營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業生產單位。其實就是擴大規模的農民,他們的特點是保留了農民經營的所有優勢,克服了小農的一些劣勢。在實踐中,對家庭農場的理解還存在很大的偏差,其中最常見的錯誤認識是受所謂規模思維的影響,認為家庭農場規模要大,規模越大越現代。事實上,人們想象的所謂規模效益在農業中根本不存在,大規模農業積累的是規模風險。因此,中央政府一直強調農業的適度規模管理。這個適度的規模就是家庭農場的規模。其規模下限可以通過生計標準來確定,即能夠滿足家庭生活需求的規模水平。家庭農場規模上限是現有技術水平下家庭勞動力最大管理能力所能達到的規模水平。不同地區和農業管理的不同內容決定了家庭農場規模的不同。但其共同特點是以家庭勞動力為主,即農民自己為自己勞動。這可以用來區別于資本農場和雇傭農業。
3合作社是農業生產者的理想組織形式
家庭農場和普通農民都存在一些不可克服的問題,如市場交易成本、市場價格波動、農業品牌建設、農業社會服務等,很難通過農民或家庭農場自身的力量來解決,但需要更高層次的組織來實現。理論和實踐證明,這種更高層次的組織形式是合作社。

通過合作社,將農民、家庭農場、農業企業聯合起來,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與健全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相結合。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維護農民利益,牢牢掌握中國人民的工作。中國農民合作社發展中的主要問題在于,分散的小農民缺乏合作的愿望和熱情,特別是農把農業管理當作雞肋,影響了現代農業組織的形成。
從宏觀角度來看,合作社沒有形成更高層次的聯盟,分散的小合作社和分散的農民對農業風險無能為力。因此,合作社的發展應該在微觀層面培育家庭農場。家庭農場作為新專業農民的載體,可以激發農民的內部合作需求,解決微觀動力不足的問題。
宏觀上,為了解決合作社的規模問題,農業的規模效益應該通過合作社的規模來實現,而不是通過土地的大規模轉讓來實現。鑒于中國的文化傳統和行政體系,以家庭農場和農民為基礎,以村莊為單位的村莊合作組織應成為中國農村合作組織的主要形式。在此基礎上,通過聯合社進一步形成國家合作網絡。農業供給側改革、特色農業、品牌農業、綜合農業、可持續農業、農村多元化產業等農業形式只有在組織框架下才有效。